熱度 2|
古尼布(Gunib)位于距馬哈奇卡拉 150 公里的高山高原上,海拔約 1500 米。 這是一個邊緣陡峭的高原,許多房屋都建在斜坡上——上下建筑之間的差異將近 700 米。官方認為古尼布成立于 1862 年,當時該村莊是在被毀壞的 aul 遺址上重建的。 但是很久以前人們就住在這里 - 考古學家說正是在這個地區形成了農業和農耕。古尼布通常被稱為漂浮在天空中的村莊 - 似乎這里的云層穿過街道,一年 365 天陽光明媚。
直到 1817-1864 年的高加索戰爭結束,幾乎沒有人知道古尼布。 這場長期戰爭在這里結束——古尼布成為伊瑪目沙米爾的最后一個防御點。 要塞被攻克后,首領前來與俄軍指揮官談判并投降。
古尼布的下部位于斜坡上,但最有趣的位置在中部和上部。 中央廣場、以 Rasul Gamzatov 命名的公園、清真寺都位于此處。 在最高處有娛樂中心、自然公園、療養院和石頭堡壘的遺跡。
古尼布要塞是高加索戰爭的見證者,也是達吉斯坦的歷史豐碑。要塞城墻長3公里,厚約1米,高5-7米,每1.5米開一個洞。堡壘屬于具有區域意義的文化和建筑古跡。 據說有重建要塞的計劃。
1871年,亞歷山大二世來到古尼布。 皇帝在“Baryatinsky 石頭”附近舉行了節日早餐 - 邀請了要塞駐軍的士兵和軍官參加此次活動。 據說亞歷山大二世對達吉斯坦的山脈很滿意,并將古尼布的風景稱為“宏偉的圖畫”。他們為皇帝的到來做好了準備——他們鋪設了道路,在河流上架起了新的橋梁,甚至在巖石中開辟了一條隧道。 舉行早餐的白樺林從此被稱為“沙皇林地”。
古尼布的中心廣場被設計成閱兵場——皇帝在這里檢閱軍隊。 現在廣場上有伊瑪目沙米爾的名字。
亞歷山大二世在閱兵后的第二天駕車前往要塞時,親自下令將沙米列夫斯基城門命名為沙米列夫斯基城門。
現在約有 2600 人居住在古尼布。 這是一個單一民族的村莊,99%以上的居民都是阿瓦爾人。
白鶴紀念碑是獻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死去的古尼布人的。戰爭期間,近 3,500 人上了前線。 其中 1340 人死亡。
古尼布清真寺
巴亞京斯基門。 這個名字也是亞歷山大二世在訪問古尼布期間給他們取的。 城門和旁邊的堡壘墻比堡壘的上部入口保存得更好。
Chokh梯田是達吉斯坦的人造奇跡。 不知道當地人何時掌握了梯田耕作技術,這種景觀一直存在到今天。
游客喜歡古尼布村的自然風光和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