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者中的無癥狀感染者的比例問題一直廣受關注。本月初,廣州市一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本輪疫情廣州市的無癥狀感染者占感染人群總數約9成。近日,多位專家、學者也表達了隨著奧密克戎致病性減弱,以及疫苗接種的普及,無癥狀感染者占比較高的觀點。而隨著感染者越來越多,并向身邊的親朋好友分享與新冠病毒作斗爭的經歷,許多民眾發現似乎“身邊都是輕型感染者,無癥狀感染者的人數很少”。 國家衛健委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社區防控專家組組長、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吳浩1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感覺,因為檢測策略和防控措施發生了改變,以前基本都是核酸檢測,核酸檢測靈敏度高于抗原檢測,而現在許多居家隔離的民眾開始采用抗原檢測,許多無癥狀感染者通過抗原檢測試劑盒無法測出,這就造成有癥狀的感染者占比較多的“錯覺”。 此前公布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明確指出,新冠無癥狀感染者為核酸檢測呈陽性,但無相關臨床表現,如發熱、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且CT影像學無新冠肺炎影像學特征者。而輕型病例則指核酸檢測呈陽性,臨床表現較為輕微,通常表現為發熱、呼吸道感染、輕微乏力等癥狀,一般不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等表現,影像學無肺炎表現。 “但現在很多人可能感覺到,我們身邊的檢測出的感染者很多都是有發熱、咳嗽、咽痛等癥狀的,這似乎與我們此前宣傳的還有大量無癥狀感染者的情況不符,其實兩者并不矛盾”,吳浩指出,此前我們采用“核酸檢測陽性”作為確診新冠的金標準,根據國家第九版新冠診療方案,一旦核酸試劑的CT值小于40就判定為核酸檢測為陽性,大于40則為陰性?,F如今我們采用抗原檢測法作為輔助檢測手段,實踐觀察發現,一般而言感染者核酸檢測的CT值要小于28,在進行抗原檢測時,試劑盒的“C”和“T”處才會顯示出紅色或紫色條帶,此時抗原檢測才可能篩查出陽性感染者。兩種檢測方法的不同,造成了許多核酸檢測為陽性的無癥狀感染者,采用抗原檢測就會是“健康人群”,“實際上,許多體內病毒載量較低的無癥狀感染者,抗原檢測是查不出來的?,F實情況還發現,抗原檢測陰性者即使核酸檢測呈陽性,載毒量也低,傳染力也弱?!?/div> 在新冠肺炎第九版防控方案中,首次明確基層醫療機構可對可疑患者增加抗原檢測,而隨著新冠防控方案的逐步優化,核酸檢測范圍和頻次逐漸縮小,并鼓勵有自主抗原檢測需求的人員可以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則,隨時進行自我抗原檢測。因此,許多居家隔離的民眾開始采用抗原檢測法來判定自己和家人是否感染新冠。 “如果我們采用抗原檢測,一則是感覺到自己有被感染的風險,二則是發現自己出現了癥狀因此才開始檢測,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是有癥狀感染者看起來似乎更多,因為許多無癥狀感染者并沒有尋求篩查?!眳呛品Q。 吳浩指出,現在我們需要更理性地去看待疫情防控措施的調整。經過近三年的科學抗疫,許多人已經養成了保持合適的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的衛生習慣,這些良好的衛生習慣在未來都可以極大地幫助我們避免病毒的傳播。 對于防疫政策的調整和逐步優化,吳浩表示,這絕不是單純的“放開”,更不是“躺平”,而是在考慮經濟生產活動和民眾正常生活之后的統籌和平衡,“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一定是全方面考慮后出臺的策略。奧密克戎已呈現傳播力強,但致病力相對較低的特點,如果我們再用傳統的防疫方式去應對,那么所付出的代價將難以承受。未來針對新冠病毒特點我們要不斷優化調整防疫政策,走小步,不回頭?,F在我們要抓緊時間做好準備工作,包括快速推進老年人的疫苗接種工作,加強醫療物資儲備,加強基層醫務人員診療能力培訓,重點關注廣大農村地區的新冠防治以及兒童的防治工作,針對病毒變異特點優化措施,加大科普及時回應民眾關切和疑惑,消除恐慌情緒,防止醫療擠兌,把有限的醫療資源用在‘刀刃’上,減少重癥及死亡病例的發生?!?/div> |